!|S{e^WhbU lAPvphO L9)nRV8 sv?Lk4_ 在日前一篇攝影館發文「荷花開了」中,Gimmy大問到
js\|xfDxP |nj,]pA 「我的相片常常就是會差了這些細節 b6UD!tXp
有時很懷疑 是不是自己的眼睛有問題 Vam4/6
老是對不準 okZDxg`6
|
\~!oN
想向您請教 R k).D6
除了准焦 "Dwaq*L
感光元件的像素& 圖床 n$y)F} .-
影響的佔比會有多大? 」 )`.'QW n~NOqvT < g!`$bF=e 藉著回答Gimmy大問題,也試圖替自己釐清一些觀念
P 6|\
^ 因此做了些研究,希望透過相互間的討論能加速進步
'hi.$G_R 如果文中所述有誤,還請您不吝指正
}EZd=_kAq~ nZ2mY!* ^8yhx-mgb 感光元件 ;4 ON 9Iod[ x 既然是討論感光元件(影像傳感器)
Lk|%2XGO& 這裡指的當然是數位相機而非底片機了
AlRng&o~ Xm2p<Xu8h KoNJ;YiKtN 數位相機的成像是
/Z*XKIU6v/ 物體的反射光透過鏡頭聚焦在感光元件上
Xy(o0/7F9 由感光元件將捕捉到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
#2023Zo] 電信號再被轉換成數位訊號被記錄並儲存下來
,2YkQ/> #{kwl|c yqw#= fy 成像清不清晰,鏡頭是第一個影響因素
^B|Q&1 在準焦的狀況下鏡頭的分辨率就很重要了
+MfdZD 每支鏡頭的分辨率或說解像力通常會隨著光圈大小改變
8E|
Nf 通常鏡頭的最佳分辨率落在光圈F8~F11之間
>1Y',0v 而好的鏡頭例如Nikkor的大三元自然比一般Kit鏡頭分辨率好
m:7$"oq| 但這價格當然就不是那麼的親民了
g"iLhm`L u/BCl!
` 2& l~8, 影響成像品質因素很多
zLxO\R!d 一步一步地練好攝影基本功減少不利的因素
f 6h!wx 倒也不用一昧追求以高價鏡頭換取好的成像品質
[nam H a KGsH3{r T~rPpi& 回到感光元件這話題
C&vUZa[p 感光元件是由許許多多的光敏元件所組成
MZX-<p+ 一般以矩陣排列方式呈現,一個光敏元件就對應著一個像素
}G#TYF}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,當我們提到所謂感光元件是2000萬像素時
VSlIeZ 指的就是感光元件上有2000萬個光敏元件
?x(]U+ [l2ds: *3A[C-1~. 了解後我們可以排列出一個三角關係
(hn@+hc IE-c^'W=}m 感光元件的大小
jCMr[ G= 光敏元件的數量
Q~A25Jf. 光敏元件的大小
2=TQU33# *L3>:],7 如果感光元件的面積固定
ul$^]ZWkI 光敏元件(對應像素)越多,單一光敏元件就越小
<Yk#MeiEp [BpIzhy&} 如果光敏元件數量固定
:!h1S`wS 感光元件越大,單一光敏元件就越大,反之亦然
yqm^4)Dp (gv1f 如果光敏元件體積大小固定
A@X&dy 光敏元件數量越多,感光元件就越大
^$7Lmd.qI <
d GGH 光敏元件大對光的敏感性越強,畫質層次就越好
1h.N
&;vy 光敏元件數量多,細節就記錄的更多像片可以放的更大
jQp7TdvLE$ 光敏元件面積小,光電信號轉換時則容易產生雜訊導致躁點
2?9SM@nAY q7
;TdQ w7?&eF(w( Ls#=R 1. 感光元件面積比較圖(來自shutterstock網站)
9oK#n'hjb
%C!u/:.Kv !?o661+b h$Z_r($b
ix<sorR H 以實際的相機舉例
8()L }@y Nikon的旗艦機D5是2074萬像素,單機身標價台幣209,900元
8T:|~%Sw Sony Xperia Z1 手機的相機也有2070萬像素
s\6kXR 我想應該沒有人會認為Z1所拍出來的相片
X/_e#H0
畫質會和Nikon D5的相片一樣吧?
yk4Huq&2 q#$4Kt; $Q[a^V~: 究其原因不過是感光元件及光敏元件大小造成畫質的差異
DL5`A?/ Nikon D5的感光元件大小是36mmX24mm ( 5588 x 3712像素)
rTiW 而Z1的感光元件大小約莫是6.17mmX4.55mm
9nFPGIz+ 不同面積下,都要擠滿約莫2000萬個光敏元件
a3wTcp "r 結論就是兩部相機的光敏元件大小不一樣
Y7yh0r_ Nikon D5的光敏元件面積大於Z1的光敏元件
,iXE3TN;W 於是較大的光敏元件對光敏感性越強,畫質更好
OA\2ja~+ 這點特別是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下更明顯
lH6zZ8rh 所以Nikon D5的畫質完勝
@tY)s ckXJ9> d3fF|Wp1 結論 MVW2%6
<|_/i/H
感光元件 }vRs n-E@
大就是好,放著不動看著也開心 =gCv`SFW ZE@!s3\ V=pg9KR!T %C
_RBd W2VH? -Gw -vcHSwGb Gimmy大使用的相機是Nikon D90
E-NuCP%|c Nikon D90也是一台非常好的相機
QfuKpcT& 它的感光元件大小是23.6mmX15.8mm(APS-C規格)
]bG8DEwD 這個感光元件是1230萬像素4288 X 2848
?8g[0/ 您可看到它的感光元件只比D5小一些,而畫素卻是只有1230萬
7-"ml\z 如果不考慮代與代間的進步,單純以感光元件的面積除以畫素
e~C^*w L D90的光敏元件大小與D5比較並無天地之差 (0.0055mm VS 0.0064mm )
uUUj?% T-)Ur/qp @;iW)a_M 雖然這樣比較或可能不太恰當,因為兩者的技術已相差好幾代了
KJ]:0'T 但即便是在2020年的現在,D90所拍出來的畫質仍舊是值得讚賞的
N#-P}\Q9
qm-G=EX hKq#
i8py 但為什麼Gimmy大會不滿意D90的成像品質呢
@'.(62v 直呼「我的相片常常就是會差了這些細節」
A7*<,]qT 那就讓我們繼續探究下去
}[P1Va[! p$XL|1G*?H fKzOt<wm 檢視了Gimmy大最近在攝影館的發文「拿著D90到處晃 彰化篇」
[:x^ffs 以第3張相片為例
gdupG >5{Z'UWx
h [HJ^'/bB' ^zv0hGk 2
?lJm}0> - Dm/7Sxd` 7q>WO S3V3<4CB 2.
-hav/7g
| I_,;c TSHsEcfO cD&53FPXC B w1ir 3.
TFbMrIF
<StyO[ acgtXfHR -s`/5kD *{t{/^'y =v-BzF15 m}\G.$ h4 EXIF資訊 ;/$=!9^sZ UD|Qa 記錄著拍攝時
ISO是800、光圈F13、快門速度1/1000秒
C%ibIcm y 35mm焦距 54mm、拍攝模式:光圈先決、清晰度設置為強烈
xS%Z
以相片來看現場是戶外環境光線明亮,根據這些拍攝參數
H#IJ&w| 我想應該是找到了部分影響畫質及細節的因素
`+_UG^aeW vA rM.Bu>b Hi$J@xU 首先ISO設置在800,這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實在是太高了
T/DKT1P- ISO越高感光度越強,吸收光的能力也就越強
5mwtlC':l? 但缺點是成像品質下降,應該使用較低的ISO
5[.Dlpa'7 可能Gimmy大沒注意誤設了或是上次使用後忘記調回來了
h}&WBN \F;V69' ,bh OIuep3 其次高ISO的設置配上光圈先決模式
X
UT,)dL 導致快門速度被拉高到1/1000秒
Tbl~6P 攝影的愛好者應當聽過縮光圈增加銳利度的說法
GAONgz|ZI 這句話背後的涵義是在說在ISO固定下
p._BG80 利用縮光圈增加曝光的時間(快門速度變慢)
V!#+Ti/w4 )UA$."~O :<ye:P1s 依據EXIF所提供的資訊,光圈是設在F13已經夠小了
{&,9Zy]"S 曝光時間本應加長但因ISO設置在800導致快門速度需要更快
LAG*H 卻恰恰抵銷所想要有的效果,進而導致畫質細節變差
HS3]8nJW bD_|n!3 x8i;uH\8 建議 iaAVGgA9+
0e1W&
ISO回歸到100或200,光圈降一點回到F11或F8 SoZ$1$o2
快門時間則由相機計算並施以曝光補償,只要注意安全快門速度 Mg?^ 5`*
例如本張相片使用焦距為54mm則快門速度至少應快於1/60秒 h2g|D(u)
以避免手震,如此應可獲得D90該有的畫質及細節 X~ n=U4s}O C8qA+dri iiS^xqSNCt p=m) lR9 %n-:mSus g4,>cqRkq 像素(Pixel)與解析度(DPI) ?N2/;u> s&